香港聚藏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主要以藝術品類評估、展覽、拍賣、交易、投資等為經營重點,常年展覽展示交易,每年定期舉辦春季、秋季等大型藝術品拍賣會類拍賣活動多場藝術品拍賣交易會。
某專家老師在內地的珍寶中,以“大件、罕有”見長。
“這次我們帶來內地的有兩顆藍寶石,這顆更大。”她指著展廳里的展品向時代周報記者介紹,“43克拉。我們估計這顆藍寶的年份是1969年。”
有關寶石收藏價值,張蘭菁告訴記者,“燒和沒有燒過,收藏價值是不一樣的。實際上,我們市面上看到的寶石,都是燒過的。所謂燒,其實就是加工處理。加熱處理,比如說藍寶,就能讓顏色更濃郁。所以如果是一顆大的藍寶石,而且顏色夠濃,并且沒有加熱過,那么就是非常稀有了。”
“拍賣市場里,因為收藏者已經具有一定的知識,所以都是很會選擇了。一般都會選擇具有投資價值的寶石,所以沒有燒過是他們選擇的一大標準之一。”
當然,這并不是說拍賣市場上就沒有“燒過”的寶石。“因為每個人購買的目的不一樣,比如有人買了不僅是自己佩戴,還需要有收藏價值,那么一般會選擇沒有燒過。但是也有人會選擇款式,那時候可能燒過或者沒有燒過,就沒有那么重要。這不是絕對的,關鍵還是自己喜歡。”
“亞洲市場,其實是不太喜歡年份太久遠的珠寶的。”張蘭菁告訴時代周報記者,“而且我們在亞洲市場,哪怕是上世紀60年代、70年代的東西,我們都會說明,這已經不是現在的東西了,是比較舊的。”
張蘭菁說,如果真的是ART DECO那種古董珠寶,在亞洲市場不太見得到。“歐洲那邊會多一些,這是亞洲市場和歐洲市場的差別之一。不過我們每年都會帶一兩件古董珠寶來中國內地展出,主要是為了種類上的考慮。”
此外,另外一種市場差異是對“石頭”的欣賞不同。“之前有一種說法,認為翡翠只在亞洲市場有價值。這句話其實根據我的觀察,還是有一定道理的。”張蘭菁認為,這種完全屬于文化傳統的范疇。“歐洲人比較喜歡珊瑚吧,因為珊瑚對他們來說是傳統的寶石,而亞洲人的傳統寶石是翡翠。”
香港聚藏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是由香港商務廳批準,香港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成立,從事文物藝術品拍賣經營活動為主,注冊資金5000萬的國際性公司。 聚藏國際旨在通過拍賣活動,提高藝術品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;為海內外收藏家和機構提供一個物暢其流、物盡其用的高層次、高品質的文化交流空間。隨著香港藝術品市場的蓬勃發展與多元化需求,聚藏國際以持續的創新力開辟品類化專場,率先推出書法、文房、玉器、鼻煙壺以及金銅佛像、當代工藝品等專業性很強的拍賣項目,為細化審美視野,引導專項收藏作出積極貢獻。以創新的服務、固定宏大的投資群體、先進的經營理念,為藝術收藏品愛好者提供一個優質、專業、便捷的藝術品交易平臺。
香港聚藏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主要以藝術品類評估、展覽、拍賣、交易、投資等為經營重點,常年展覽展示交易,每年定期舉辦春季、秋季等大型藝術品拍賣會類拍賣活動多場藝術品拍賣交易會。